深入人心的新闻摄影影像

影像表达风格的变化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摄影记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看到世界同行的照片甚至共同参与世界新闻报道的同时让所有记者可以在电脑前面和他们比较照片的高下。这一时代的影像风格以路透社见长,被摄影记者们称为“路透体”,其风格主要为:主体突出,画面简洁,注重色彩和线条,影像更美,戏剧性更强。同时期的照片在“荷赛”中多次获奖,对国内摄影记者的影响和冲击较大。

这种风格被几家都市类报纸接受后,众多媒体记者开始模仿。伴随着国内报业的迅速发展,新闻摄影的风格忽然为之一变,大有一阵清新之风,在信息快速传递同时,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但是,和20世纪80-90年代的摄影家不同,这一代的年轻记者缺少了时代巨变的洗礼,又很少从前辈那里汲取精神上的营养,只是拍拍活动现场,缺少了对事物精辟入里的认识,照片越来越流于表象。

新媒体技术的变化

2008年年底,佳能相机在推出的EOS 5D mark Ⅱ上面加入了视频功能,这个并不完善的功能却是在注意到新闻摄影行业变化中引入的,但随之对新闻摄影行业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早在2005年,美国的甘耐特报系就提出了MOJO的移动记者概念:一名记者要在新闻现场完成文字、音频、摄影、视频等多项报道任务,受当时的采访设备所限,记者要带很多设备。就在佳能EOS 5D markⅡ出品后,这一切都随之改变了。摄影记者们开始用这台设备完成多角色的采访任务。随后,2011年,“荷赛”正式将这种多媒体视频的报道形式立项评选,摄影记者王磊在首届评选中获奖。

如今,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媒体都成立了专门的多媒体部门,摄影记者在经过培训之后,独立制作的多媒体报道在网络和电视平台进行了广泛的播出。

重大事件对新闻摄影记者的塑造

2008年的一场大地震,让很多摄影记者在灾难中快速成长,他们忍着悲伤、克服危险,将中国人民在灾难中最有人性光辉的故事用影像报道出来,协同政府的救援和居民的自救,加强了人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时期的媒体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人不屈服于灾难的伟大人性一面。这些影像也让中国记者在“荷赛”中成为获奖最多的一年。

2008年的奥运会,也是对中国年轻记者的一次很好历练,中国青年报的赵青以一组《电视里的奥运会》获得了“荷赛”的奖项,这组照片在拍摄构思上新颖,视觉表达独特,是年轻一代摄影记者独立思考的结果。

社会化媒介对行业的影响

2009年8月,新浪网开始测试运行微博,这个象征着网络进入移动时代的社会化应用,很快就在中国大地热闹起来,手机拍摄的大量突发现场照片经过媒体核实后出现在报道中。

社会化媒介对新闻摄影行业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2010年9月都市快报成立的快拍快拍网。这个网站不仅聚拢了大量的摄影爱好者,更为报纸内容提供了大量新鲜、视角不同的图片报道 。随后,国内媒体如成都商报、新京报、湖北日报、潇湘晨报、东方早报等纷纷成立了社会化的摄影分享交流网站,但目前还鲜见有超越快拍快拍网的趋势。

原创文章,作者:单反相机入门教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anfanjiaocheng.com/xinwensheyingbianhua

(0)
上一篇 2013 年 5 月 3 日 上午 9:30
下一篇 2013 年 5 月 4 日 上午 8:0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