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单专业选择
2430万像素APS-C画幅,专业操控
2011年8月,NEX-7的发布在业内和摄影者中都引起来巨大的轰动。和所有摄影人一样,我们对于NEX-7怀有浓厚的兴趣。最近几年有不少高素质的便携数码相机出现在市场上,其实我们都有一一试用,这些相机都很有特色,也能拍出非常优秀的照片,但坦率的说,我认为这些相机在画质上无法满足多数职业摄影师的需要,请注意“多数”和“职业”二字。
从NEX系列最早的产品NEX-5C上市伊始,我一直认为NEX是划时代的产品,和单反相机相比,它有小得多的体积,APS-C画幅的CMOS画质相当不错而且扩展性很好。而NEX-5C的主要不足,比如操控性界面、对焦速度慢等等在未来都是很容易改善的。我认为微单相机未来会在某些领域取代单反相机,并成为相当一段时间里数码相机的方向。而NEX-7的发布让我更坚定了这样的想法。
高像素APS-C画幅,带来超高画质
NEX-7在小巧的便携机上实现了2430万像素的分辨率。从技术储备上看,索尼不是唯一能够实现如此高分辨率的厂家,不过,这的确是第一次成功的商用,非常了不起。2400万像素当然是很重要的,低ISO时的确可以基本称雄APS-C画幅了。2430万像素,对于主流期刊对页照片的拍摄来说,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并且还留有一定的剪裁余地。APS-C的画幅或者更大的画幅对于摄影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CMOS面积过小,焦距要乘2倍,甚至2倍多系数的,这对镜头焦距无疑是一种损失。
经过两个月的拍摄之后,NEX-7最终被证明可以提供令人兴奋的画质。和单电相机索尼α77相比,它们的画质和性能几无差别,甚至还更好,因为毕竟A77在CMOS前面还有一块半透反光板,会损失少量光线,同样ISO下,实际上还需要依靠软件提高ISO。而NEX-7的体积和重量比α77都要小很多,这是它最具有魅力的地方。
专业操控性能
NEX-7在操控性上和前一代NEX-5C相比也有了质的飞跃,使得它更适合于为高效率或者严肃的摄影服务。现在不少入门爱好者很多喜欢单反相机,觉得够大够体面,而对微单这类的产品反倒在抱怨价格高。当然,或许是觉得微单太小了,性能和可靠性会不及单反。从目前我们使用的感觉来看,NEX-7用来干活一点都不差,当然,可靠性还是需要时间的检验,不过,微单结构更简单啊,理论上可靠性更好才对。
NEX-7机顶的双拨轮设计,也是以往相机上少见的方式。以往我们习惯的是某些专业相机上,食指与拇指位置有拨轮。NEX-7机身虽仍然小巧,但高度比NEX-7更高一些,拨轮的位置用拇指控制很舒服,在P、A、S、M各种模式下,都能很容易地找到操纵的感觉。说到缺点,NEX-7的肩部有一个视频拍摄钮,我经常会误触动它,不知道怎么才可以取消(相信是可以通过更新固件解决的)。除此以外,操控上我觉得没有明显的缺点。
配合多只镜头的拍摄感受
我们的评测涉及到几乎全系列NEX的E卡口镜头、多支α系列镜头,和大量可以更换的其他厂家的镜头,毕竟使用转接环接驳其他镜头拍摄──特别是那些胶片时代高性能的旁轴相机镜头──是很多NEX使用者津津乐道的事情。我携带了3支康太时G卡口的镜头、5、6支徕卡M系列镜头还有一些蔡司单反镜头;
蔡司Sonnar T* E 24mm F1.8 ZA是专门为NEX系列设计的,转换成全画幅视角约36mm镜头。这样的35mm焦段镜头算是蔡司镜头的长项。在单反相机上使用的是反望远的Distagon结构,不过,公认的,蔡司在旁轴相机上的镜头要远远比单反相机上更好。蔡司从康太时G系列、T系列到后来ZM系列,有多支及其优秀的35mm镜头,结构从Planar、Biogon、Sonnar都有,几乎每一支都很传奇。总体来讲,Sonnar结构并不常用在广角焦段,不过,Sonnar结构的优势在于光线可以更加垂直的投射在胶平面(也就是CMOS)上面,Sonnar的劣势是像场可利用的部分主要在中间,不过,因为NEX-7的画幅不大,这也不是问题。总体来讲,这是一支不错的镜头,分辨率很高,色彩表现极好,焦外成像也不错,可以压倒其他任何厂家的微单镜头。不过,这似乎也没什么可特别夸耀的,毕竟它是一支7000块钱的镜头啊!
E 18-200mm F3.5-6.3 OSS是一只令我非常意外的镜头,我原来一直以为这是一支为视频拍摄做的成像平平的大变焦比镜头,熟悉器材的朋友都知道,不少变焦镜头,甚至包括专业变焦镜头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长焦段成像很差。但用这只镜头拍摄的很多图片质量都远远超出我的预料,效果非常好,锐度极高,也让我对NEX-7的画质有了意外的认识。
对转接胶片时代老镜头的建议
另外一件在NEX上的趣事是镜头转接。很多胶片时代的镜头,包括徕卡、福伦达、康太时都可以很容易通过接环接在NEX-7上使用。考虑到不少老镜头价格不高,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不过,对于NEX-7来讲,因为它的像素实在过高,不少老镜头在数码相机上用有很多麻烦,常见的问题包括内部反射增加、眩光、四角的色差、暗角和中心部分外区域的偏色,所以总体来讲,我不太推荐在NEX-7上使用原来胶片旁轴相机的广角和超广角镜头。当然,蔡司ZM系列和数码时代后的徕卡M系列镜头为数码感光元件优化过,会好的多。这也是我们测试的主要镜头群,尤其是蔡司的ZM系列,性价比非常高。
不过,上面说的胶片时代镜头的问题也不是绝对的,当年NEX-5C上市的时候,很多老镜头用在上面也会有很明显的色差,后来厂家升级到NEX-5N之后也还解决的不错。但总体来讲,标准镜头或者中焦镜头转接在NEX-7上会好一些。
说到标准镜头和中焦镜头,NEX-7有一个功能叫“峰值对焦”,使用手动对焦镜头的时候,可以开启这个功能,画面中对焦清晰的部位会转为呈现特殊的颜色。这个功能非常有用,我原来用徕卡Noctilux-M 50mm f/1或者f/0.95接M9在暗光下每拍十张大概只能得到一两张真正清晰的照片,现在转接到NEX-7上,用峰值对焦技术,容易多了。
整体印象
我不觉得NEX-7可以替代目前在产的任何一台全画幅相机,比如徕卡M9、佳能EOS 5D Mark II,包括刚刚停产的索尼α900。如果你在意刻画细节的描写能力,比如,如果你是一个职业的建筑摄影师或者经常要印刷高档画册的风光摄影师,它还不够用。
不过,如果你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摄影爱好者自娱自乐的阶段,无论你的目标是做一个高档旅游类杂志的摄影师、或者拍出更好的作品参加比较高规格的摄影比赛、或者将照片用在不大于16开的图文书里,它都足够用了。特别如果你象我一样,也是那种除了洗澡身上永远带着相机,又对画质有高要求的人,一定会爱上NEX-7!
小巧的高级微单相机
快速对焦、高便携性、流畅操控
作为数码微单相机的领军企业之一,松下两年前发布的GF1以其小巧的体积、出色的操控以及简洁的菜单界面,赢得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芳心,不过随后发布的两款GF系列微单相机却有越来越时尚化的趋势。可以理解厂家这么做的原因,毕竟市场的主力是需要消费级机身的大众,但另一方面,有着良好操控的高端相机则是树立口碑的重要标志。
在松下推出GF2、GF3的期间,奥林巴斯、索尼相继发布了EP3、NEX-7等高端微单相机,就在我们揣测松下会以什么迎击时,GX1发布了。
1600万像素,M4/3系统再添新丁
Panasonic GX1是松下GX系列的首款机身,使用了之前在G3上搭载的那块1600万像素的LiveMOS影像传感器,是目前微型4/3系统里像素最高的机型之一。前面提到,高端机型是厂家树立品牌形象与口碑的重要产品,各家在这类机身上都不吝使用最新最先进的技术,GX1也是如此。
作为松下可换镜头数码相机的旗舰产品,GX1搭载了全新的维纳斯影像处理器,在处理速度上有着大幅跃进,并增加了20张/秒的高速连拍模式(限定4百万像素),感光度范围也达到ISO 160-12800。机背上的液晶屏采用了3:2比例的46万像素触控LCD,虽然像素数和初代微单机身GF1相比没有变化,但由于改进了屏幕镀膜,GX1的透光率更高,在阳光下有着更清晰的取景效果。另外,对喜欢拍摄视频的用户来说,GX1的高清视频拍摄能力也非常出色,能以AVCHD或MP4两种格式录制1080/50i或1080/25p的全高清视频。
优异的操控,以GX的名义回归
一款成功的相机离不开出色的操控和人机界面设计,GF1之所以热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操控设计照顾到了有一定摄影基础的摄影发烧友,同时菜单又非常简洁,让入门者也可以迅速上手。也许正因为如此,GX1的操控设计与GF1如出一辙,习惯了GF1的用户不用看说明书就能直接熟练的使用。
为了方便操控,GX1将经常需要更改的一些参数独立成键,比如曝光锁、感光度、白平衡、对焦模式等,机背上的主拨轮除了转动,还可以按下,以切换功能。以上这些优点均继承自GF1。当然,要说操控上的改进,GX1还是不少,其中最明显的是可自定义键由GF1的一个增加到四个。这其中机背上两个实体按键,触控屏上还有两个虚拟按键,每个按键可以在菜单提供的25种参数中选择一种,设为快捷参数键。
需要指出的是,机背上部的Fn2键是与AF/AE LOCK(对焦/曝光锁)共用,如果需要经常使用该功能,这个自定义键的意义就不大。在触控屏上设置的两个自定义键在使用上感觉没有实体按键更方便,主要问题是每个人习惯的下按力度都不相同,但屏幕的敏感度却是固定的。
0.09s极速对焦,再破微单对焦纪录
在GF3推出时,松下曾宣称GF3的对焦速度达到0.1s,这次GX1再次发力,配合X系列的14-42mm电动变焦镜头时,对焦速度最快可以达到0.09s。高速对焦配合液晶屏触摸式快门、触摸式对焦等功能,令抓拍不再困难,比如活泼的小孩,无需按快门,只要轻触屏幕,相机即可迅速对焦并拍下瞬间。触摸式对焦功能对构图也大有帮助,我们可以先构图,然后点击屏幕上想对焦的位置,相机即可完成对焦,焦点选择自由、迅速。
需要指出的是,在超高速连拍模式下,相机的存储速度偏慢,毕竟是20张/秒的速度拍摄4百万像素的照片,拍完后根据存储卡速度的不同,相机需要一段时间存完照片后方可回放。
创意控制,制造趣味横生的特效
很多初级用户都非常看重相机的机内处理功能,因此各家都推出有自己特色的“艺术滤镜”或“照片效果”等功能。这样,用户无需后期处理,即可直接拍到颇有情调的照片。松下早期的微单机型对这类功能不是很重视,只能在“我的色彩”模式里调整一下色彩模式。GX1则将以往的“我的色彩”改名为“创意控制”,除了调整颜色,还增加了如“玩具相机效果”、“微型画效果”这样与时俱进的特效,虽然数量没有奥林巴斯E-P3那么多,但也算不小的进步。有意思的是,当使用创意控制里的“微型画效果”拍摄高清视频时,由于录制时帧率较低,播放时帧率是25fps,最终能得到高速快进的效果。
强大系统,丰富的附件与镜头群
选购一台可换镜头的数码相机,除了机身本身的性能外,其背后的系统也需要考虑一番。GX1属于微型4/3系统、松下G系列,所以可以使用微型4/3系统的所有27只镜头(其中松下14只,奥林巴斯12只,福伦达1只)。除此之外,还可利用转接环使用4/3系统的镜头和其他厂家的手动对焦单反相机镜头。
除了镜头,GX1还可通过热靴下方的数据接口连接,目前可插接的设备是电子取景器LVF2。由于GX1热靴下的数据插槽尺寸比GF1/GF2的更宽,所以无法使用第一代LVF1电子取景器,同时GF1/GF2也无法使用LVF2,算是不小的遗憾。另外,GX1的存储卡插拔方向与GF1正好相反,GF1的老用户初次使用的时候需要留意一下。
精致机身,内藏乾坤
Panasonic GX1的出现,进一步完善了松下数码微单相机的产品线,同时也明确了整个G系列相机的布局:GF系列主打时尚、便携、易用;GX是便携、完善的操控和高性能;GH是高性能、类似单反相机的操控;G则是易用、类单反的操控设计等。而GX1因为同时具备了便携、操控与高性能这三样最受摄影爱好者重视的特性,必将成为他们优先考虑的机型。同时,考虑到GF1推出至今已经两年有余,GX1也是非常适合GF1老用户升级换代的产品。
时尚第一,拍照第二
高速对焦、轻便小巧、时尚易用
和前两台数码微单相比,尼康J1不论从参数规格还是功能设计上看,都不是一台“专业”的微单相机,甚至比它高端一些的V1也算不上。不过同一类相机,却可根据目标用户不同而做出不同偏向的操作设计,这也是微单相机的魅力所在。
独特的尼康1系统
J1属于尼康1系统,采用CX画幅感光器,感光器尺寸为13.2 mm×8.8 mm,相比M43、NEX,CX画幅小了许多,这也是1系统发布之初备受诟病的主因。
尼康1系统法兰距为17mm,法兰内径40mm左右,这也决定了1系统理论最小机身要比M4/3、NEX的更小,但目前来看,尼康并没有实现,不过我们可以预期1系统未来机型会实现更加轻便,M4/3的第一代机型也比现在的大了许多。
相比M4/3、NEX/系统,尼康1系统有着明显不同的思路,作为单反领域的主导品牌之一,它没理由将1系统设计得可以去威胁已有的单反业务。因此,1系统更像是针对高级数码相机或时尚卡片机的产品,这也是相当不错的思路。我认为1系统技术上有其生存空间,并不是画幅越大,生存能力就越强。
外形与操控
J1的造型硬朗,做工较为精致,比起竞争对手并不逊色。采用无手柄设计,握持缺乏安全感,手感欠缺。比起M4/3系统,尼康1系统具有做得更小更薄的潜力,但相比M4/3系统的GF3,J1在这方面的天然优势却没有明显体现,两者体积相仿,重量也相差不多。
J1机顶设计很简洁,但机背控制面板有些拥挤,模式转盘被放置在机背,并且与胶皮放在一起,严重影响手感和操控。按键设置也缺乏灵活性,没有提供足够的自定义按键,一些常用参数,例如ISO、测光模式等,需要进入菜单更改,影响效率。J1也没有提供触控,相比体积相当的GF3,操控性有待提高。
谜一样的感光元件
J1采用的是一颗1010万像素CMOS感光器,内置相位检测自动对焦技术。相比M4/3、NEX系统的主流机型,J1的像素总量较低,但因为其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其像素密度要大于前两者。但比起高端卡片机(主要是1000万像素、1/1.7英寸对角线的规格),这枚感光元件的像素密度就很低了。
摘掉镜头,能看到紫色的滤镜,尼康称之为玻璃防尘罩,应该还具有低通滤光镜作用。一般来说,滤镜大小尺寸与感光器相同并紧紧贴附在感光器之上,但J1并不是这样设计,它的位置比通常靠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呢?
原来,J1有个突破性的设计,它彻底抛弃了机械快门,拍摄的开始、终止均由电子快门控制。它带来的好处很明显,由于取消了机身上最后一个机械子系统,拍摄时不再产生任何震动和噪声,也不用担心机械磨损导致的碎屑污染机内环境。因此,滤镜前移并封口,可以实现一定的防尘效果,清理时也会更方便些。结合电子快门的优势,这颗CMOS可以实现60fps的静态图像拍摄,视频短片可达400fps(640×240)和1200fps(320×120),这是以前任何微单和单反都未曾达到的帧数。
关于这枚感光器的来源,尼康一直语焉不详,根据国外某网站的拆解发现,这枚CMOS由Aptina imaging制造,这是镁光的一家附属机构。查阅该公司网站,会发现列表中并没有相同规格的感光器出现,倒是有一款型号为MT9M413C36STC的高速感光元件,部分特性与J1使用的相似。可以推测J1的CMOS由Aptina原始设计,尼康可能参与了部分设计。
强大的机内处理能力
J1的CMOS具有高帧数输出的能力,与之配套的则需要高速处理的图像处理器。J1采用EXPEED 3处理器,其运行速度甚至高于尼康顶级单反采用的处理器。据称,该处理器采用双核结构。在实际操作中,J1速度确实令人满意,不会出现明显延时,体验流畅。
与强悍的处理速度相比,J1的机内后期处理功能是个弱项。目前,不管是低端还是高端机型,都已提供各具特色的机内后期功能,基本成为标准配置。但J1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它既没有象奥林巴斯那样提供艺术滤镜,也没有象自家的D5100那样提供后期修饰功能,能做的只是修改一下色彩模式。作为一台时尚型数码相机,趣味性远不如其他竞品。
对焦与测光
J1的CMOS中就集成了焦平面相位侦测对焦,尼康自豪的宣布这是“世界上快速的自动对焦功能”。实际使用时,在光照良好的环境当中时,它的对焦速度非常快,半按快门按钮就能迅速合焦成功,至少在当前微单系统当中,确实是响应最为迅速的。不过,在光照相对差的地方,对焦性能下降较快。J1并不是单纯的相位对焦,它还支持反差对焦,尼康的技术文档中称为“混合自动对焦”,但启用什么模式对焦,并不由用户决定,而是相机自行判断。整体来说,其对焦性能出色,完全满足一般性的抓拍需求。
J1的测光表现有些不稳定,比如图示这两张图片,拍摄间隔时间2秒,采用的设置相同,感光度为自动、采用矩阵测光模式,却得到了两个迥异的结果。一张为ISO100,曝光时间1/160s,而另一张为ISO200,曝光时间1/80s,两者的曝光量相差4倍,令人不可思议。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发现,造成这种测光明显偏差的原因,是J1测光速度反应较慢造成的,当场景切换时,如果场景间光差较大,J1需要好几秒的时间来完成测光修正。这种测光延迟会对拍摄造成较大影响。在这个修正时间内,按下快门,都得不到正确的曝光值。
需要指出的是,J1的矩阵测光系统有过曝倾向,在实际使用中,应该适当的进行负值的曝光补偿。另外,J1不具备实时直方图功能,这对控制曝光颇为不便。
视频拍摄
J1支持高清拍摄,相比其他相机的视频功能,J1的特点是在高帧率记录,它支持1920×1080/60帧/秒的隔行扫描拍摄,回放速度也为60fps。高帧率的好处就是适合记录大动作的影像,例如快速奔跑等等,更多的帧能记录下更会平滑的动作,而不会有跳跃感。当然,常见的30FPS记录帧率也能被支持。
J1还支持以400fps的帧率拍摄640×240分辨率的视频,回放帧率为30fps,等于1秒钟的场景变化使用了13.33秒来记录,回放时就是慢动作。这种高速颇有趣味性,是一个很好玩的功能,可惜的是,只能记录5秒钟时间。
整体印象
J1展示了未来微单的一些特征,例如电子快门、高速拍摄、丰富的视频拍摄能力等。但可惜的是,完成度并不高,一些常见功能,例如场景设置和机内处理模式都提供得不够,测光系统存在明显缺陷。总体来说,J1更像是个试验品,用来测试技术和市场反应,就其目前的实际表现而言,竞争力不大。除了视频功能之外,其体积、重量、镜头群、功能、操控、价格与竞品有较大差距,整个系统亟需改进。
尼康1 J1优缺点
值得表扬
小巧便携,但还可以进一步做好手感、缩小体积
极快速的对焦系统,但暗部对焦还需改善
全电子快门,完全无震动和声响
拥有高速连拍和高速视频功能
有待改进
操控体验亟需改善
机内后期功能匮乏
测光系统存在缺陷
色彩表现相对竞争对手明显有差距
More from my site
原创文章,作者:单反相机入门教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anfanjiaocheng.com/weidanzhuanyexuan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