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关系 闪光灯小百科之三

凡用过闪光灯的人都会明白,闪光灯不能照亮全世界,任何闪光灯的输出光量及射程都有极限,不过闪光灯规格繁多,输出光量有别,要了解什么级别的闪光灯适合自己,答案就在GN (Guide Number,闪光指数)。

 

四角关系 闪光灯小百科之三

 

从光圈与距离看GN

 

GN 常见反映于闪光灯的型号,如Canon 580EX II、Sony HVL-FM58A 等,他们的GN 都是58。闪灯的GN 愈高,代表闪灯的输出功率越大,可照射的距离越远。不过要留意GN并不等于完全代表着闪灯的输出功率,“输出功率”是指闪灯的最大输出光量值,是一个固定值;而“闪光指数”则会随着所用的感光度或闪灯的焦距覆盖设定而有所改变。例如A、B两支闪灯,厂方标示的GN同样是40,不过A是在35mm焦距时计算的,而B是在85mm焦距计算的,那么A便实际上拥有更高的输出功率。

 

在没有TTL闪灯的年代,要使用闪灯得到正确的曝光是需要利用GN计数的,其公式如下︰

 

闪光指数÷ 闪光距离= 镜头光圈值

 

举例说,假设闪光指数是GN40、闪灯与被摄主体的距离是5 米,那么我们便需要将光圈设定于40 / 5 = f/8 了。

 

如果我们知道闪灯的GN以及镜头的光圈,那么我们也可以计算出照射距离,其公式如下︰

 

闪光指数÷ 镜头光圈值= 闪光距离

 

例如闪灯的GN 是40,在ISO 100、光圈f/8 的设定下,最远可以照射到5 米(40 / 8)。再远的话,摄影目标就会曝光不足。如要照得更远,可以加大光圈,或将ISO 提高。如光圈加大至f/4,GN40 的有效范围就能增加到10 米(40/4 = 10) 。

 

大家可以发现,如果主体距离增加一倍的话,光圈需要增加2级才能够补偿(f/8 > f/5.6 > f/4)。同样道理,如果想维持景深,保持光圈在f/8 的话,如要提高ISO 来得到足够曝光,则是由100 > 200 > 400 ,也是2 级,才能补偿距离增加一倍的影响。

 

四角关系 闪光灯小百科之三

 

假设输出光量保持不变,就会出现受光量越远越弱的情况,2倍距离就会
变成1/2 x 1/2 = 1/4受光量,3倍距离就会变成1/3 X 1 /3 = 1/9受光量…如此类推。

 

简单点说,这是因为距离增加1 倍(2X),光线散开时面积会增加4 倍,所以当改变距离而输出光量相同的话,实际受光会被摊薄,光线到达物件时就只有1/4 光量。所以调校光圈时就要加2 级,或将感光度加2 级才能补充4 倍的入光量,达到正常曝光。因此我们明白到距离增加,散射面积增加,闪光强度就会相对下降,形成一个反比例关系。

 

从焦距看GN

 

所以选择闪光灯时,就要注意每支闪光灯提供的数据,最大指数有时只反映最长焦段的输出光量,例如规格为「ISO 100 / 105mm / GN 58」,即只在焦距覆盖设定为105mm 才能提供GN 58 的光量。如果焦距缩短,角度加阔,GN 指数就会相应下调。好像Nikon SB800 规格就说明105mm 为GN56; 35mm 为GN38,正是因为35mm 的散射面积比105mm 焦段较大所致。

 

四角关系 闪光灯小百科之三

 

当闪灯设定至长焦距时,闪灯会将覆盖角度收窄,令有效射程加长,所以
除了物件的距离,闪光灯改变焦距也是原因。

 

四角关系 闪光灯小百科之三

 

Nikon SB800的GN mode,在改变焦距或光圈时,
可以看到对应的有效范围,很有参考价值。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以GN 计算闪光灯照射有效距离,仅在向物件直射时才有参考价值,如果要反射天花或反光板,GN 对摄影的参考作用就相对较少。但肯定的是由于反射后的散射面积扩大,加上反射面本身亦会或多或少吸收部分光能,有效射程一定会大幅缩短。

明亮的历史 闪光灯小百科之一

明亮的历史 闪光灯小百科之二

原创文章,作者:单反相机入门教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anfanjiaocheng.com/shanguangdengbaike3

(0)
上一篇 2015 年 9 月 5 日 下午 3:38
下一篇 2015 年 9 月 5 日 下午 3:5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