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卡片机,打消你的顾虑
想买一个卡片机吗?什么才是专业的卡片机?这些问题都很好解决,看看下面的指南,消除选择卡片机的疑虑。
专业卡片机,专业的标准在哪里?
“准专业卡片机”、“专业级卡片相机”,这些所谓的专业到底该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在选购的时候,什么才是符合我们需求的产品?一般而言,数码相机分为可换镜头相机和不可换镜头相机,不可换镜头相机又根据体积分为长焦相机和卡片相机。卡片相机就要终结了,远不止。
我们概念中的“卡片备机”,一般指的都是准专业卡片相机,其中佳能G系列、S系列,松下LX系列更是这其中的经典,销量非常突出。这些机器凭什么被单拿出来叫做“准专业”,它们和消费级卡片机的差别在哪里?
我们经过总结,认为准专业的标准就在于:首先,1/1.7英寸左右的感光元件大小,比消费级卡片机的1/2.5英寸稍大一些(不排除特例);其次,完全的手动曝光控制功能,通俗理解也就是有M挡曝光,这对于实现摄影师的意图非常重要,也是目前手机拍摄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后,相机要能够拍摄RAW格式图像,RAW格式照片对于后期制作来说意义非常大,不能使用RAW格式的尼康P300便不能入选准专业卡片机的阵营。这三点就是“准专业不可换镜头卡片相机”的标准,虽然复杂,但梳理清楚之后,对于选购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照片输出,毫无问题!
你打印过照片吗?我们在这里必须普及一个概念,我们最经常打印的5寸、6寸、7寸照片只需要500万像素就够用了。对,没错,你手机拍的照片也能打印这么大。还担心卡片相机的像素不够吗?你现在所看到的《大众摄影》杂志,一个跨页会用到多大的照片尺寸?我们工作中仅仅需要1800万左右像素拍摄的照片就可以放跨页。当然,这要求照片必须清晰、不模糊。
“像素无用论”并不是我们要倡导的,毕竟高像素带来的超清晰的记录能力除了美的享受,还有未来的放大需求等着我们。像素要根据需要来选择,考量一下你买回家的卡片机会拍摄什么样的照片,有可能会放到多大,这才是像素选择的理性态度。A4幅面的打印机是大部分图片社的标配,而A4幅面的照片只需要900万像素(300DPI打印分辨率的情况下,这就是杂志的印刷精度)。所以完全不必担心相机的像素问题,毕竟照片放大到A3及以上幅面的机会比较少,而如果真的要用卡片机的照片做影展级别的输出,那硬件插值必不可少,其成本之高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了。
假设你拥有一台佳能Powershot S95(1000万有效像素),想输出A3幅面(297×420mm,基本是杂志跨页的大小)的照片,显然照片的像素数是不够的。这时候如果想保持300DPI的打印精度,就需要进行插值。以我们的经验来说,网上一些软件所宣传的无损放大都是不可能的,与其尝试,不如在Photoshop架构内尝试放大,一般来说,JPEG图像如果够清晰,照片放大不会产生太差的效果。
RAW格式
你真的需要吗?
用单反,除了大传感器的细腻和宽容度、光学取景器的实时和明亮、大机身的手感和踏实、镜头及附件的扩展性和无限可能,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拍摄RAW格式图像。的确,RAW格式图像的后期处理空间非常大,尤其是在高光溢出、白平衡、色彩等几个方面,相对于我们常用的JPEG格式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
什么是RAW格式我们就不赘述了,不过作为备机,或者刚刚准备购买相机的人来讲,RAW格式真的需要吗?在给朋友推荐相机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一种代入感,假设自己是使用那台相机的人,“没有RAW格式的相机后期怎么办?”的焦虑出现,就会盲目地推荐准专业卡片相机。在购买时,或许也会有这种冲动,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爱好者都对RAW格式有需求,RAW格式甚至不如大光圈、长焦距带来的宽广拍摄范围更实用。
如果你对手动曝光并不精通,对“景深”的感念并不太了解;如果你对Photoshop感觉繁琐,拍照片的意义是为了记录家庭的美好瞬间,那何必要使用RAW格式?RAW格式的好处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很麻烦,每次出行看着身边朋友手机拍照发微博,是否只能笑笑,“我回去处理之后发上去?”尤其现在很多卡片相机都已经带有Wifi无线传输功能,在无线网络的环境下可以直接拍照上传至手机分享,这时候再使用RAW格式,就显得有些慢了。
不过针对不同的拍摄需求,还是要分开来看,RAW格式的质量对于用惯了单反相机的爱好者来说还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有RAW格式,很多卡片机的白平衡和测光失误都能够弥补,甚至还能增强高感光度的可用范围。这也是很多人会选择准专业卡片相机的一大原因。
卡片机,有卡片机的用法
卡片相机有一些缺点是无法回避的:高感光度降噪差、握持手感不佳等;不过卡片机也有自己特有的优势:微距功能强、变焦范围大……卡片机,有卡片机的用法,这是物尽其用的必要条件。
感光度,越低越好
感光度,是卡片相机的硬伤所在。这是物理的限制,所以没必要苛求,毕竟1/1.7英寸传感器的尺寸太小,就算把像素压制到1000万,像素间距依旧过小,高感光度下的噪点是不可避免的,即便使用了背照式CMOS感光元件,卡片相机的ISO 800以上仍旧是个禁区。怎么办?既然我们不改变这个事实,除了“噪点无所谓”的豁达态度,尽量使用低感光度,才是拍摄出干净照片的最简单方法。
准专业卡片相机的最大卖点之一就是:大光圈镜头。各款相机的广角端基本都有F1.8、F2的大光圈,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善加利用这一点。但是局限在广角端的大光圈有时候在拍人像上会稍显不足,我们的建议是:宁可走近用35mm左右的小广角拍,也别拉长镜头,毕竟长焦端的画质一般都显得不够锐利,而且光圈缩到F5.6左右,虚化效果也会一般,如果是傍晚或者光线暗的情况,ISO一旦用到400,照片的噪点就会太多了。
夜里、室内的照片,想不用高感光度也不行,这时候ISO800是一个门槛,如果能控制在ISO800以下,画面的品质可以保证,超过这个门槛,大部分卡片相机都会细节模糊。怎么把ISO控制住?方法有很多:站稳、手臂夹紧来保持相机的稳定方法你一定知道;靠着墙站立,或者直接把相机的一面贴在墙上来保持稳定,这样即便是稍长一些的曝光时间也能够保证画面清晰;如果可以的话,购买一支质量过关的八爪鱼脚架,在旅行中,你一定会爱上它的,有个栏杆就能固定相机,最适合卡片机了。
善用卡片机的强大微距功能
想要做到卡片机的物尽其用,一定要善用卡片机的微距功能。并不是所有的卡片机都有微距功能,但是大部分准专业卡片相机都把微距功能作为其卖点。最近很火热的佳能S100V最近对焦距离(广角端)仅有30mm,基本上可以“贴着拍”,至于价格更高的佳能G12,最近对焦距离只有10mm,微距功能更加强力。相反,看看流行的微单、长盛不衰的单反,想拍摄微距照片都要花大价钱购买微距镜头。虽然卡片机的像素有限,微距模式开启后对焦速度也比较慢,但是对于静物的微距拍摄还是能够胜任的,春天里的花蕊、夏天的叶脉、秋天的谷粒、冬日的冰花,不都是记录生活的视角吗?
在选择相机的时候,可以查看一下广角端和长焦端的最近对焦距离,如果微距功能强大,再搭配上合适的构图曝光,甚至卡片机也可以达成几倍价钱的单反的效果。
用后期降噪
来弥补高感的劣势
善用低感光度,是摄影师必备的素质,但是不怕使用高感光度,也是摄影师必须要有的态度。毕竟记录下来就是胜利,为了画质而错失画面是最可惜的。如果在卡片机上使用了ISO1600、ISO3200,那后期的降噪就是必须步骤了。
如果可以,最好使用RAW格式拍摄高感光度照片,毕竟RAW格式的降噪损失最小,如果相机不具备RAW格式,在降噪上就需要“轻”一些,保证画面的基本锐度。不管是使用Lightroom还是Photoshop,或者是各厂商的原厂软件,在降噪上的最主要原则就是不失真,我们以Lightroom为例,一张使用ISO3200的照片很粗糙,但是降噪也不能直接向右拉到100,那样会损失照片的细节,并在明暗交界边缘位置形成难看的色块。如何适量?放大图片之后,找到焦点位置,拖动滑块直到照片锐度和颗粒感平衡即可,如果画面的暗部杂色很严重,还可以拖动“颜色”滑块来进行调整。调整幅度一般不建议超过50,特别是需要放大的照片,细节还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细节模糊的情况,锐化也要适量,或者干脆不进行锐化,因为锐化造成的颗粒可能会对整体感观造成更不好的影响。
卡片机,还不是淘汰的时候
现在的手机拍摄太火热了,微单相机的性价比也太高了,导致卡片相机的生存夹缝越来越窄。以往卡片机是相机大金字塔的底座,现在这一地位已经被手机自下而上、微单自上而下蚕食得越来越难以生存。不过向娱乐化、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的卡片机还没到淘汰的时候,毕竟专业的爱好者需要一台极其轻薄但能变焦的备机,这是微单做不到的;一台能够达成自己的创作意图,照片有后期处理空间的备机,这又是手机做不到的。所以用好手中的卡片机吧!物尽其用,不让曾经的爱机成为防潮箱中的摆设,就是最大的极致。
More from my site
原创文章,作者:单反相机入门教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anfanjiaocheng.com/kapianjixuan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