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拍利器 奥林巴斯 M.ZUIKO DIGITAL 17mm 1︰1.8 镜头

早在E-P1发布之初,奥林巴斯就发布了一款17mm 1:2.8镜头,其视野等效全幅相机的34mm,与经典的35mm的视野非常接近,体积非常小巧,是一枚超薄镜头(俗称“饼干头”),因此颇受关注。但这枚镜头有着明显的缺点,它对焦速度慢、对焦噪声大,这些都使其不适合快速捕捉。由于光圈不够大,成像质量也谈不上特别出色,因此爱好者要求出新版镜头的呼声很高。

体积适中,便携依旧

直到2012年末,奥林巴斯发布M.ZUIKO DIGITAL 17mm 1︰1.8,被爱好者称为“新17”。新17mm镜头采用全新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增强版。镜头结构由4组6片变成6组9片,最大光圈也由F2.8提升至F1.8,体积大了约60%,不能再称为“饼干头”。“新17”具有复古造型,强烈的金属质感外观,与E-M5、E-PL5机身搭配起来很协调,做工也明显优于老款17mm镜头。材质、结构、体积的变化,重量也随之改变,由71克提高到了120克,但在35mm镜头当中还是属于“轻量级”。

对于“扫街”,便携也就意味着遇到拍摄机会时可以随时掏出相机,因此体积、重量是非常重要的考量项。虽然体积、重量都有所提升,但并不是不可接受,配合小巧机身,仍旧算得上是很便携的系统,平时可以放在随身的包里。

对焦迅速,支持手动

“新17”采用了最新的MSC对焦技术,其技术关键是尽量地驱动少数轻量镜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对焦效率,这项技术并不是“新17”首次采用,而是一项成熟的技术,配合最新的奥林巴斯或松下机身能实现快速安静地对焦,对焦效能实现最大化,抓拍适用性大大提升。配合老机身,对焦性能也能获得明显改善,但达不到最好水准。使用这枚镜头,不管是在人头攒动的庙会、还是在普通的街头,均能轻松地捕捉画面。如果配合触摸对焦等技术,抓拍成功率还有提升空间。

新一代的机身,例如E-M5、E-PL5,能够保证ISO 1600-2500感光度范围内的画质可用,用于扫街已经基本足够,这也大大地拓展了这枚镜头的应用环境,即便在弱光环境下,配合大光圈进行拍摄也不困难,感光度也可以控制在可用范围内,画质也能获得更多保障。我们使用E-PL5配合该镜头在晚上进行扫街抓拍,对焦依然迅速快捷准确,这大大提高了出片率,扫街乐趣大增,这在以前的老17mm镜头上是不可能的。

在遇到机会时能掏出相机并快速的抓住机会,这就是扫街的乐趣,这款镜头可以用于组建这样的系统,实际使用中会发现这枚镜头的使用率很高。

“新17”还支持手动对焦,将对焦环往后一滑即切换到手动模式,其对焦方式与以前的手动镜头完全一样,并且是机械式而非电子传动式,因此调焦手感不错,可作为扫街抓拍的一个补充。不过由于自动对焦实在够迅速,其实很少用得到。

画质提升显著,逆光效果一般

相比老款,“新17”的画质已有了相当显著的提升。边缘画质提升很多,以前较突出的暗角也已不明显。其最大光圈成像虽然不是最佳,但已经属于可用光圈,最佳光圈段为F2.8-11,都能保持很好的画质水平。受到衍射影响,在F12-22光圈段,不管是中央还是边缘画质都会整体性的下降,最大光圈时,高光部分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紫边。

“新17”采用了3片非球面镜、1片DSA(双非球面镜)以及机内矫正的方式来改善畸变,实际拍摄会发现,球形失真获得了较好的控制,已属优秀之列,在一般性题材拍摄当中,并感受不到畸变带来的困扰。

虽然官方说法强调了抗眩光的能力,实际表现还是有不足,弱逆光表现尚可,而强逆光时,画面已发生雾化效果。

“新17”光圈叶片数量为7片,在光圈F1.8时,光圈为最圆,到F2.8时,光圈孔径还能保持接近圆形。光圈孔径的形状与焦外有些关系,越圆的孔径,焦外越柔和。“新17”在大光圈段时,焦外能保持一种柔美的风格,看上去有些文艺气息。不过虚化能力不够是M4/3系统的一个短板,其最大光圈时的背景虚化能力只能与全幅35mm镜头的F3.6相当。

这枚镜头表现总体令人满意,在体积、画质和对焦速度之间获得了很好的平衡,除了价格略贵之外。适合作为扫街爱好者的首选挂机头使用。

原创文章,作者:单反相机入门教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anfanjiaocheng.com/jiepaijingtou-17

(1)
上一篇 2013 年 7 月 20 日 下午 8:37
下一篇 2013 年 7 月 25 日 下午 10: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