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倒了,胶卷会没吗?

2012年1月,柯达公司因股价低迷面临摘牌退市的危机。1月19日,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柯达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正式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以求度过多年销售下滑所致的资产流动性危机。2月10日,柯达公司宣布将于今年上半年逐步退出包括数码相机、便携式摄像机和数字相框在内的影像采集设备业务,并将把消费者业务的重点放到影印方面。近期获悉,柯达在提交完破产保护的一个月之后,柯达公司申请的 9.5 亿美元贷款用于业务重组的计划已获得法院批准。柯达公司董事长及CEO表示:“随着贷款计划获得法院批准,柯达往之前制定的目标前进有了更多的保障,同时增加美国本土和全球范围的资产流动性;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遗留的债务,并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变为现金,让柯达能够更专注在核心的产品线上。”

在中国,柯达面临破产的消息不仅引起了媒体的广泛重视,而且消息一经传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胶卷形成热销态势,有的小店日销售量约2000卷胶卷,虽不能与上世纪90年代的销售量相比,但这样的购买力在数字时代已经是相当惊人了。据悉,许多人购买胶卷,正是担心柯达破产后,胶卷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那时,无论是胶卷的用户,还是没有使用过胶卷的年轻人,都会感到遗憾,于是出现了购买胶卷囤货的现象。柯达破产危机所带来了市场反应也引发了一个新的老话题,就是传统胶卷会不会彻底消亡?
柯达倒了,胶卷会没吗?

胶卷的收藏

柯达的破产危机一度引起了市场上胶卷消费的热潮。不过大量囤积胶卷并非明智之举。原因很简单,就是所有的胶卷都有有效期。过期后的胶卷会出现感光度下降,反差降低、灰雾度增加的现象。所以购买胶卷后,应该尽量在胶卷的有效期内进行拍摄并冲洗。此外,在胶卷的有效期内,必须注意胶卷的保存。湿度和温度对胶卷保存的影响程度最大,如果短期内使用,可以放在15°C的阴凉干燥处安置,如果长期不使用,则需要放置在-15~-25°的冰箱冷冻室内保存。保存良好的胶卷可以减缓乳剂的衰退,延长胶卷的使用期限。如果胶卷已经过期,也可以采用适当增加曝光量的方式来使用,一般过期一年左右的胶卷可以增加1/3挡的曝光量,比如ISO 100的胶卷可以当作ISO 80来拍摄。

如今来看,胶卷的品种一定会越来越少,胶卷收藏可以按照种类和型号来收藏,而不必囤积过多相同型号的胶卷,否则就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浪费了。

什么是负片?

彩色负片是人们最熟悉的胶卷。在数码相机普及之前,我们日常拍摄纪念照使用的彩色胶卷都是彩色负片。胶卷上标注有“COLOUR”及“C-41”字样,以表示胶卷的类型及冲洗工艺。彩色负片的片基上通常涂有三种乳剂,分别记录蓝色、绿色和红色。彩色负片将影像再现为底片影调及其补色。每一乳剂层中还含有一种成色剂化合物,当卤化银受光影响并在彩色显影液中生成黑色银时,成色剂才变为指定的彩色染料。最后去除银后,才生成彩色负片底片。在彩色负片底片上,感蓝层所记录的蓝色被表现为黄色,绿色被记录为品红色,红色表现为青色。在扩印放大时,彩色相纸的乳剂层可以对负片底片进行反转,于是我们便得到了正常影调和颜色的彩色照片。

随着数码的兴起,大量的摄影消费者放弃使用胶卷的“傻瓜相机”,这也使得彩色负片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地下滑,不过仍有大量的摄影爱好者依旧在使用彩色负片。其实在传统胶卷中,胶卷研发人员在彩色负片上投入的精力是最多的,彩色负片的性能也是最为成熟的。只要后期冲洗及放大制作的过程严谨些,彩色负片完全可以制作出极为优秀的照片,在欧美国家,许多商业摄影师信赖负片,而并非反转片。

冲洗后的反转片呈有颜色的正像,与景物的实际情况相同,效果非常直观,可以用灯箱或幻灯机来观赏。过去,具有E-6冲洗设备的彩扩店比较少,反转直放工艺的设备也不多见,所以反转片的使用者多为专业摄影人士及高级摄影爱好者,所拍摄的底片主要用于制版印刷。在20世纪后期,E-6冲洗设备及数码激光扩印设备成为大型图片社的标准配置,反转片的使用者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反转片制作照片也变得像传统的彩扩一样简单了。尽管反转片的宽容度较窄,对摄影者的曝光精确度要求很高,同时,反转片的分辨率也不如负片高,但国内的摄影发烧友们非常信赖反转片,因为反转片只要经过E-6工艺冲洗,便可直观地看到拍摄结果,而不像彩色负片那样必须依赖于扩印或扫描才能得到正像。在2004年后,数码相机的成熟发展,反转片的需求也急剧减少,如今已有不少图片社取消了E-6冲印项目。但是仍有不少摄影发烧友在使用120及4×5反转片,享受胶卷摄影的乐趣。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黑白负片一度是人们最常使用的胶卷。主要原因是黑白胶卷价格便宜,冲洗放大较为简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彩色负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普及,黑白胶卷及能够冲印黑白负片的商店也淡出了市场。物以稀为贵,如今的黑白胶卷及相纸只有在专业感光材料销售的地方才能购买到。与彩色负片及反转片不同的是,黑白胶卷的冲洗和照片印放的设备和工艺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可以感受到从前期拍摄到制作照片的全部过程。与彩色照片相比,黑白摄影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而且传统暗房制作的黑白照片在保存性方面也优于彩色扩印的照片,所以黑白影像在摄影艺术及艺术品收藏领域中始终占据着一块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在享受着传统黑白摄影及传统暗房制作照片的乐趣。

什么是反转片?

彩色反转片的标志后缀为“CHROME”,并注有“E-6”冲洗工艺字样。与彩色负片不同,彩色反转片的底片是彩色的透明正像,可以直接透过光线来观察底片上的画面,也可以利用幻灯机将装在幻灯框里的反转片投射到屏幕上进行观赏。反转片的乳剂结构与彩色负片相类似,但是反差要比负片大,也不存在“色罩”。绝大多数彩色反转片需要采用柯达E-6工艺进行胶卷冲洗。

Tips:正片就是反转片吗?

严格地说,正片不是反转片,虽然正片所记录的影像与反转片一样呈正像,但正片的影像是从负片底片而来的,属于拷贝片的范畴,主要用于幻灯片的制作。反转片是可以直接用来拍摄的感光材料,之所以称为“反转”,是因为这种胶卷需要经过反转工艺冲洗才能得到正像的底片。由于正片已经基本被反转片所取代,所以人们也逐渐地习惯将反转片称为“正片”。

什么是黑白负片?

黑白负片是一种最为传统的感光材料。它的构成相对彩色负片和反转片要简单得多,胶卷乳剂层上记录到的潜影在显影时被增强,变成可见的黑色银,然后随着卤化银被除去,在透明的胶卷上留下了黑白负像。观察黑白负片底片时,最黑之处应是最亮部分,而最亮部分则是画面的最暗部分。

专业胶卷与民用胶卷

与照相机一样,胶卷也有专业与民用之分,尤其是彩色反转片,划分得更加细致。通常,专业型胶卷的包装盒上注有“Professional”(专业)的字样,民用型胶卷的包装上则无此标志。专业型胶卷之所以定位专业,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一方面,专业胶卷特性鲜明。所有专业型胶卷都是有针对性地为一些专业摄影师而设计,所以不同型号胶卷的颗粒或色彩特性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在出厂时乳剂处于最佳的色彩平衡,适合专业摄影师短期拍摄并冲洗的要求。而业余摄影爱好者使用胶卷的数量通常不会太大,胶卷的拍摄及存放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民用型胶卷在出厂时,乳剂层的颜色尚未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而是在有效期内逐渐趋向成熟。因此民用胶卷往往在接近有效期限时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色彩表现。

胶卷的乐趣

现在是数字时代,主流的摄影工具自然是数码相机。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摄影消费者,起步便是数码,可以说在影像记录方面,胶卷的作用早已被数码完全取代了。不过在摄影爱好者的队伍中,仍有不少摄影发烧友对胶卷情有独钟,尤其是拥有中、大画幅相机的朋友认为,胶卷/胶片摄影所反映出的立体感更好,成像感觉更结实,颗粒的味道也远胜于数码的噪点。在此,我们先不讨论胶卷与数码的成像孰优孰劣,就胶卷本身而言,拍摄时的慎重感、等待冲扩的期待感以及看到结果的惊喜感会给用户带来与使用数码相机截然不同的乐趣。所以时至今日,仍有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在体味并享受着胶卷摄影的过程所带来的快感。

目前来看,既然人们有需求,胶卷便不会很快消失,即使柯达停止生产胶卷,我们仍然可以使用富士胶卷。

胶卷的不足

虽然胶卷的无序颗粒排列成像会给人以厚重扎实的视觉感受,但是与数码相比,胶卷的劣势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体现在胶卷以及冲洗的成本相对较高;其次,是不够直观,除了无法立拍立现外,负片底片也很难用肉眼去判断色彩及清晰度;再次,如今毕竟是数字时代,胶卷数字化始终是一个瓶颈;最后就是环保问题。胶卷的生产以及冲洗都需要化学制剂,这些化学制剂的有害成分均不利于环保。

胶卷会消失吗

数码与胶卷的最终目的都是让人们得到一个影像,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CCD、CMOS还是彩色或黑白胶卷,它们所追求的结果是相同的,所以许多影友会时常拿数码效果与胶卷成像效果进行比较。从目前来看,数码相机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众多摄影消费者的需要,除了数字影像比胶卷成本低之外,数字影像的后期调整处理空间也比胶卷扫描后再处理的范围要大很多。所以未来的影像必然属于数码。

虽然目前的市场上仍能购买到柯达及富士的胶卷,但是市场份额越来越少,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胶卷已经退出了摄影舞台。胶卷及大量传统相机的停产是必然的,毕竟所有的商家看中的是大范围的市场需求,而不仅仅是小众的需要。对于依旧喜爱胶卷的爱好者来说,胶卷与数码有着本质的区别,影像所传递带给人们的细节感受和摄影乐趣也有所不同,所以只要胶卷存在,就会有人继续用它来拍摄及制作照片。当然,这个范围会越来越小。至于什么时候胶卷会彻底消失,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

话说柯达

柯达一刻

梁斌

柯达,不可谓不强盛——一个具有超过100年历史的老牌公司;一个身家数百亿美元,全球员工逾14万人的巨无霸;一个一度雄踞美国前三名的超级品牌,一个因为温馨管理和终身高福利而被称作“黄色爸爸”的老牌企业????但是,从盛极一时到申请破产,也就是短短10年的事情。

柯达之于世界怎么样我们缺乏评判力,但是柯达之于中国怎么样,作为曾经见证了柯达最后10年辉煌的一个老柯达员工,心中百感交集。

曾经的困境

1993年之前的柯达,也曾经因为经营不善多头投资而沉疴缠身,让这个化学工业的巨人举步维艰,难以喘息。那时候,柯达除了胶片,还收购了一个制药厂生产药品、拥有伊斯曼化学公司生产洗涤用品、还有电池、录像带甚至光盘等产品。是1993年加入柯达的乔治·费舍尔(曾经是摩托罗拉公司的传奇CEO)大胆改革,出售了制药厂,剥离了化学公司,把柯达的业务集中回到胶片这个最赚钱的项目上,才开始了柯达近10年的中兴之路。但是,胶片市场的超级成功,让柯达在面临数码相机冲击时候患得患失,最后选择了保胶片这样一个在今天看来是不成功的抉择。真所谓“成也胶片,败也胶片”,世事难料,造化弄人。

数码研发

今天,无数的论说文章都在强调,柯达是被数码技术打败的,这话一点不错。资料显示,1975年,柯达应用电子研究中心工程师Steven J.Sasson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而到了1995年底,在中国已经可以买到应用级的柯达数码相机——DC120,那是一台120万像素的便携式数码相机,外形跟盒装的望远镜似的。当时的市场价大约人民币8000元。那时的柯达,还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家能够商业化生产专业级CCD的厂家,凭着这个优势,柯达开始和尼康与佳能展开合作,共同生产专业级单反数码相机。例如和尼康合作的DCS315型、DCS330型和DCS420型以及和佳能合作的DCS520型和DCS560型等,都算得上是当时市场上的领军之作。

数字胶卷

由于柯达掌握着CCD生产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因此在商业合作上比较强势——无论是佳能还是尼康,都要靠柯达的专业CCD实现相机数字化,而柯达从这两家获得机身合作,自己品牌的专业数码相机比这两家任何一家都多得多。而且,还有能够结合康泰时和玛米亚120相机的超过1600万像素的数码机背。那时候的一台200万像素的柯达DCS520(用的是佳能顶级胶片相机EOS-1V的机身)市场价接近人民币8万元,基本上不可能走入民间。即使是这样,在1997年香港回归仪式上和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数码相机的风头还是一时无二,柯达也和世界一起感受到了数码相机的震撼。

谨小慎微

数码影像必将蚕食胶片影像的市场,这是有识之士都预见到的,柯达也不例外。其实早在1994年,刚刚上任不到一年的柯达时任CEO乔治·费舍(George M.C. Fisher)就高瞻远瞩地指出:1997年以后将是数字影像崛起的时代,为此柯达每年投入巨资在数码影像技术的研发上并在专利技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然而,柯达就是柯达,100年来,他一直是一个传统的,趋于保守的甚至是行动迟缓的化工业巨人,技术的领先并没有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而是观望和犹豫。当时的柯达,背负着多年的传统和以往的成功,让公司上下形成一个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对柯达而言,谁做管理者不重要,什么摄影器材也不重要,只要能维持或增长胶片的消耗就好了。在这个传统氛围下,柯达对于任何新事物都愿意等等看,如果新产品市场前景不好,正中下怀——幸好柯达没动;如果效果好,花钱买下,或者投资复制一个。柯达有钱,但柯达不喜欢冒险。

胶片还是数码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当时柯达胶片在全球占有率超过60%,相纸市场超过70%,这些产品每年为柯达带来超过150亿美元的收入,全球股票价格一度趋近80美元一股????而那时候的数码产品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是真正的“非主流产品”,有哪个决策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压缩胶片,扩大数码?何况,CEO后边还有董事局,还有成千上万的股民。所以,乔治·费舍没敢动胶片,其继任者丹·卡普也没敢动,在艰难的权衡之后,选择了一种在当时看来最为稳健的战略——一手抓胶片,一手控制数码。这在当时不失为一个攻守均衡的折中招数。

APS战术

柯达是这样抓胶片的:在1996年,柯达联合佳能、尼康、富士、美能达等既是对手又是影像行业领袖的企业,联合推出一种“APS”先进摄影系统的概念(Advanced Photo System),这种比135胶卷还小的感光载体,很像是在135底片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索引码,胶卷上的磁性材料可以记录拍摄时的多种数据,使用专用的显像仪可以在电视上观看照片。这种新技术在当时数码影像还不成熟的时候是先进的,无疑有业界几大巨头联手坐庄重新洗牌的意思,柯达在这个时候早有准备,先于各方推出了这种产品,在当时的欧美市场大受欢迎, 而在中国,由于冲印设备需要升级换代,所以推广很慢,还没普及,就淹没在数码摄影的大潮之中了。

柯达在中国

乔治·费舍本人既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更是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企业家。他充分利用美国的贸易政策,控告日本在国内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扶植富士胶片而打压柯达在日本市场的自由竞争,同时又在美国指控富士胶片在美国低价倾销,要求美国政府关注并进行调查。

柯达对于经济飞速增长的中国是非常重视的,乔治·费舍本人还是中美商会的会长。在他的指挥下,柯达吸引了叶莺的加盟。作为公关能力超强的女企业家,叶莺长袖善舞地周旋于中国各个部门,经过三年的努力最终在1998年完成了历史性的“98协议”。这个协议对于中国的意义在于:柯达承诺在未来几年内在华投资超过12亿美元;接收了当时除了乐凯之外的所有国内胶片企业的员工、债务、和几近荒废的生产线,并承诺跟乐凯分享先进的胶片技术。而对于柯达来说,达到了让富士胶片出局,从而垄断了中国的胶片市场的目的。在柯达看来,中国有超过10亿人口,其中的40%甚至没有拍过彩色照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这10多亿人,如果人均年消费1个彩色胶卷,就是10亿个,还要冲印????而那时柯达在中国有超过8000家冲印连锁店!如果每人消费2个胶卷呢????

柯达就这样把富士胶片从中国市场逼出去了。富士胶片早早在中国偃旗息鼓,改在苏州成立了数码相机生产厂。而到了今天,正是由于先行一步,富士数码相机的日子,远好过柯达数码相机。看来这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嘲弄人的。

控制CCD

柯达怎样控制数码技术呢?柯达先是试着做一些数码影像的尝试,比如推出照片光碟——人们在冲洗照片时候冲印店会帮你把照片扫描存在光盘上,这样可以通过VCD机在电视上看照片,也可以通过电脑观看和修改照片。但这些技术都不是革命性的,而是为了卖更多的胶片和冲印更多的相纸。

柯达通过强大的研发力量,控制着大量的数码影像技术专利,特别是在CCD技术方面的。在1998年前后,CCD一直是数码相机的不二选择,因为那时的CMOS技术落后,耗电指标虽然稍好于CCD,但是影像干扰噪音相当大,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几乎不能接受。柯达控制着专业级CCD生产,既和佳能合作,也和尼康合作,还能够有当时非常惊人的1600万像素数码机背结合哈苏、康泰时、玛米亚等中画幅相机,所以柯达用这个领域领先的专利技术限制着其他相机企业使用CCD,同时也通过专利技术压制其他CCD的新技术研发,以期围困数码影像的发展,让自己的吸金产品——胶片延续市场生命。3-5年后,不管胶片是不是真的走到尽头,柯达在数码影像方面也成熟了,依然是行业老大。

但是,数字技术的革命岂是可以围困的!当年索尼为了维护其CD音乐技术,不惜重金收购几家唱片公司企图通过版权维系CD的市场,结果围堵不成,把MP3这种可以自由下载的DIY技术逼成了自己音乐CD技术的掘墓人。柯达也一样,柯达的控制,让其他企业不得不通过CMOS技术来绕过CCD的专利壁垒,结果,CMOS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技术进步,今天,市场上绝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是使用CMOS技术的产品,反观柯达,没有了专业相机技术的支持与合作,自己的CCD也没有了着陆点,在2002年推出的Pro-14N成了其专业数码相机的绝唱,而民用级数码相机,柯达也挣扎在二线品牌的边缘。到发稿时,柯达已经宣布停止其数码相机的业务,这意味着柯达全线退出数码相机市场。如今,索尼和柯达的这两个不成功的“绞杀战”案例,都已经成了EMBA教科书中的研究课题了。

柯达一刻

柯达在患得患失中丧失了数码革命的历史机遇,但今天评价当时的市场决策,多少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意味。

随后的柯达又有几番挣扎:卖掉医用胶片产品线;生产大幅喷墨打印机;拓展相纸打印输出市场;押宝在印刷影像市场????这些都不是革命性的变革,都不足以让柯达翻身。我们看到这个传统的化工巨人在挣扎,这个曾经被称为“黄色爸爸”的模范企业在挣扎。

工业革命之于农耕社会是一次彻底变革;数字革命对于传统工业又是一次彻底变革。这是历史的车轮在前进。我们不用沉浸在对过去的留恋和指手画脚上。希望柯达的倒下,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至少,柯达的价值观,还在企业道德范畴引领着我们:尊重个人,正直不阿,相互信任,信誉至上,自强不息,论绩嘉奖。

柯达,你的胶片记录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人们也会记住你,犹在耳边的“串起每一刻”的广告语,将让我们回忆起在历史长河中的“柯达一刻”。

胶片会消失吗?

至于胶片是否会消失,我认为从胶片相机存世数量、胶片用户的执著程度、用户反数码特立独行的几个因素来考虑的话,胶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消失(也要考虑数码进步和成本飞降的因素带来的更大冲击和不确定性)。如果一定要预测一个时间:我想五年应该是胶片用户数量减少到不足以维持任何一个胶片企业生存的程度,到那时,工业量产胶片会难觅踪迹,可能手工涂布的胶片会再现江湖,成为一种“行为艺术”。

怀念柯达

吴钢

最近,笔者惊闻美国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不胜惋惜。如果倒退20年,说柯达是世界上第一线的大品牌,恐怕也没有人会反对,如今却落到了破产清盘的地步,不禁让人感叹世纪更迭,产品换代,一代帝国的轰然倒塌,只在反掌之间。一位伟人故去了,人们都要总结他的成就,历数他的功绩。同样,在一个名牌陨落之时,我们也依然愿意回顾一下它的发展与辉煌。

发明胶卷

纵观摄影术发明170多年的历史,历经了达盖尔法银版、湿版火棉胶玻璃版、干版火棉胶玻璃版、明胶玻璃版、纸质干版、赛璐珞胶卷,一直发展到现代的数码影像。

柯达正是抓住从纸质干版到赛璐珞胶卷的转型时机,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跃而升为一个称霸全球的超级巨头。在柯达之前,摄影术已经发展了60多年,感光材料都是硬质的金属版和玻璃版,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感光片的更换,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过程。摄影师先要在机身后背的磨砂玻璃上取景对焦,然后再把磨砂玻璃取下来,换上装载了玻璃感光版的片盒,拔出遮挡玻璃版的插板,才能开始拍照。拍摄之后,还要插入插板,取下片盒,再更换另外一个片盒进行下一张照片的拍照。如此复杂的拍摄程序,只能由训练有素的摄影师来完成,平常人是很难从事这项繁琐而严谨的工作的。

玻璃版的影像质量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它的重量和脆弱是一个大问题。摄影师携带着大批的玻璃版外出拍照,非常不方便。于是法国人勒格蕾开始尝试用纸张代替玻璃作为感光材料的载体。制作出了纸质负片。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的银行职员伊斯曼(George Eastman),开设了干版制作公司。他在生产纸质负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世人都忽视了的简单问题,就是玻璃与纸张最大的区别:玻璃是坚挺的,不能弯曲,而纸张是柔软的,可以弯曲。于是伊斯曼先生尝试着把纸张用蓖麻油浸泡,这样,纸张变得既透明又柔软,第一次制作出了可以弯曲的感光片。正是这个简单的发现,使得摄影师得以轻易地更换感光片,而且可以把照相机的体积大大减少。

之后,是赛璐珞的发明,这种材质柔软透明,用它制作的感光片易于卷曲,柔韧坚固。从此人们开始改口,把这种能够弯曲的感光版,称作胶卷。伊斯曼再接再厉,生产出卷曲起来的赛璐珞胶卷,装到照相机里面,推向市场。这也是摄影术发明100多年来,照相机换片技术的一次最彻底的革命,从此开创了胶卷摄影的新时代。

开发胶卷相机

很快,伊斯曼-柯达公司在1888年推出了第一台柯达照相机The Kodak,当年的售价是25美元。出厂时相机里已经装好胶卷,可以拍摄100张直径6.35mm的圆形照片。由于它使用了弯曲的胶卷,卷片、过片非常容易,拍摄后,连同相机一起邮寄到柯达公司,冲洗后,装好新胶卷的相机和冲洗好的照片又寄回到拍摄者手中,可以重新拍摄。正如柯达的口号:您只要按快门,其他的由我们来做。这是一个空前的创举,使得平常人可以轻易地使用柯达相机,拍摄出清晰的照片。这是摄影术发明60多年来前所未有过的事情,从此摄影开始普及。

把整台相机寄来寄去的方法还是不太方便。于是柯达又开动脑筋,把黑色的防光纸背衬在赛璐珞胶卷后面,卷曲起来,定名为102型胶卷,胶卷的宽度是4cm。柯达公司在1895年推出了Pocket相机,可以由顾客自行打开机身,自行把102型胶卷装进去。这台木制机身真皮包裹的相机,有黑色和棕褐色两种机型。当年的售价是5美元。这台柯达Pocket相机可以拍摄4×5cm尺寸的照片,这个拍摄尺寸比起后来风行世界的135胶卷的拍摄尺寸还要大将近一倍,因此成像质量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机身小巧灵便,因此深受消费者的欢迎。相机内的片仓可以整体从机身中取出,更换胶卷非常简单快捷,方便普通消费者自己动手装卸胶卷。如此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也催生出照相冲洗这样一个遍布世界各地的新兴产业,奠定了顾客自行拍摄、送交专业公司洗印的现代摄影模式,柯达功不可没。从此,用简单的相机拍摄,然后送到照相店冲洗,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历时百年而不衰,开创了胶卷摄影的崭新局面。

随后,柯达相机又推出了一系列使用胶卷的相机,款式品种繁多。其中最大型的,当属伊斯曼柯达于1898年在纽约生产的柯达5号(NO.5)木制相机,黑色真皮包裹,配上红褐色的真皮折叠皮腔。可以选择拍摄玻璃感光版和大型胶卷。拍摄尺寸5(横)× 7(竖)英寸,用尺实际测量,毛玻璃的片幅达到12(横)×17(竖)cm。比我们现代常用的4x 5页片(4×5英寸,另外还有9×12cm),还要宽出了许多。而且这是一台胶卷相机,而不是单张换片的页片相机。比起后来我们熟悉的120胶卷,竟然宽出了11cm。

柯达5号相机的前板翻下后,镜头皮腔拉出来,齿轨调焦装置控制前后移动镜头板调焦。这也是后来风行世界的金属皮腔折叠相机的雏形。机身后背打开,可以看到后部巨大的胶卷轴,胶卷轴顶部有拨杆,向右拨动拨杆,顶住轴心的圆柱上升,即可取出胶卷轴。片仓内木制卷片片轴,用张开的两指做比较,可以看到片幅是非常大的,远非后来的120胶卷可比。后背的另一侧,有装胶卷的片仓和弹簧卡子,便于装载和卡紧胶卷。

在柯达4号和5号等横置机身相机推出后,玻璃感光版的使用者日渐稀少。于是柯达在20世纪初推出了单纯使用胶卷的柯达3系列相机,一改当初的横置机身为竖置机身,木制机身用黑色真皮包裹。这也成为后来世界各国大批生产的金属折叠相机争相仿效的机型。其中柯达3A是比较大型的一种,拍摄尺寸达到了8x14cm,使用柯达122型胶卷。我们把这台相机的122胶卷与现代的120胶卷相比较,可以看到两者在片幅方面的差距,当然,在年代上也有100多年的差距。此机使用了F.P.K,Automatic镜头。

数码的先行者

其实,作为统治了摄影100多年的君王,柯达早早就嗅到了数码革命的味道,并且感觉到了年轻的数码对胶片帝国的威胁。因此,柯达也是最早投入到数码研究和开发的企业之一。比如,柯达在1991年就试制出了数码摄影台式处理机Kodak-DCS,在尼康F3单反机身上加装了柯达特制的后背和底座,然后用接通到Kodak-DCS台式机上。可以把光学影像转换成数码影像,在DCS台式机上存储数码影像,并在显示屏上观看。这其实就是第一款为摄影记者设计的专业数码单反相机系统,是现代数码单反相机的雏形。

1997年,法国市场上第一次销售数码相机,是一台柯尼卡mini,像素是30万。我很高兴地买了一台,可以在拍摄广告时直接看到拍摄效果,比之前用的宝丽来一次成像相机要方便得多了。很快,市场上出现了第二台数码相机柯达DC120像素达到了120万,比柯尼卡提高了4倍,我马上又买了回来。这是柯达在市场上推出的第一台数码相机,自带的一个存储卡没有注明存储量,如果是无压缩存储,只能拍摄2张照片。如果是压缩到最低质量,能够拍摄20张照片。之后数码相机的发展变化,大家都知道了,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而柯达却再也没有出众的产品在竞争中领先。

与柯达的不解之缘

在我从影30多年的历程中,与柯达休戚与共,息息相关。1977年开始在《人民戏剧》做摄影师开始,就是使用柯达灯光反转片拍摄舞台剧照。到了法国之后,我的第一个摄影展览,也是由法国的柯达公司提供赞助,免费把我的反转片全部放大。正是这个展览和后续的几个摄影展览,使我很快获得了法国的艺术家居留身份。后来在法国的TDK公司,也是使用柯达4×5英寸胶片拍摄广告。可以说正是柯达产品的出色质量,帮助我安身立命,事业有成。1995年,我准备从巴黎回国为将要参加巴黎中国戏曲节的剧团拍摄剧照,跑遍了巴黎也没有买到我熟悉的柯达灯光反转片,后来终于在一家批发店的冰箱里,发现了已经过期一年的20卷柯达灯光反转片。我用这20卷柯达灯光反转片拍摄了最后一批胶片剧照,也是我与柯达的最后一次合作。如果现在还能买到柯达胶卷,我会毫不犹豫地在一些重要的摄影创作中选择柯达,这也是我在巴黎的许多专业摄影师朋友们的共识,可惜????上次回京去看望多年没见的画家黄永玉叔叔,话题自然谈到摄影,黄叔叔兴致勃勃地谈到了他那几台心爱的名牌胶片相机,说他还是喜欢胶片摄影。我当然也有同感,但是也无奈地对黄叔叔说:“您的猎枪虽好,可惜子弹已经不生产了。”

如今,看着满世界眼花缭乱的数码影像,有时真是不免怀念实实在在的柯达胶片。我们这一代人,有幸见证了胶片的兴盛、消亡和数码的崛起,将来也许还会看到数码的衰退和另一个未知的影像技术的诞生,但是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时代总是要不断更迭前进的,所幸还有那留在脑海中美好的记忆????

原创文章,作者:单反相机入门教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anfanjiaocheng.com/jiaojuanhuimeima

(0)
上一篇 2013 年 1 月 4 日 下午 3:14
下一篇 2013 年 1 月 4 日 下午 3: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