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录“大学生活”到“国家地理”风格
在我的高中时代,由拍纪念照开始喜欢上了摄影,父亲给我找了个摄影老师——王福春,那时候他的那组“火车上的中国人”正在拍摄中。在他的暗房,我看到成堆的废片,翻看那些废片,我看到了摄影能玩儿到这份儿上,很受震动,下决心也要做摄影。当时我马上就要高考了,王福春告诉我:你就拍你的大学生活,可以边拍边学,通过拍作品把摄影学会。
于是我带着相机进入大学生活。每月回家一次,到家就连夜洗照片,第二天上午到他家让他给我点评,下午再坐火车回学校。这个频率持续了两年,每个学期几十个胶卷,大学的头两年每年大约有100个胶卷,后两年每年超过100个胶卷了。就这样,上大学的时候很明确地进行摄影训练,我用两年时间把关于摄影基础的事情搞清楚了。大三的时候再拿片子去找王福春点评的时候,他说:现在我也没有什么能教你的了,你就自己去拍就可以了。当时我也觉得自己的拍摄意识比较成熟了。“我的大学生活”那组作品,我现在再看也还是有感情的。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喜欢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我喜欢它那种报道的风格,后来我拍摄的手法也符合我所关注的那种方式,这并不是“国家地理”风格,这就是图片讲故事,就是专题性的报道摄影。我在与《华夏地理》合作之前的拍摄思路就已经是摄影专题的思路了,就是如何用一组图片去讲述一个故事,以图片的逻辑性,图片的叙述方式去完成。况且虽然《国家地理》杂志有相对固定的方式,但是如今它也在尝试比较个性化的影像报道方式。
一个深度报道专题的构筑
一个专题,如果是个人作品的话,可能拍一段时间之后我的想法才会出来,那个时间也许会很长。给杂志拍选题,职业摄影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接到选题后,大概预判能拍到哪些照片,这些照片在整个叙述中占什么样的位置,带着这个想法到现场去找到,拍摄时间有限,一定要有目的性。
这样一组照片,每一张都从某个角度反映了摄影师对这个话题的看法。如果一个选题分成了好多角度去表现,除了考虑每个角度要有照片,同时,这些照片在视觉上不能重复,因为你要考虑到最后阅读的视觉感受,影像要丰富。
实际拍摄时,每一个拍摄点,都要尽可能出比较丰富的照片,在一个拍摄点,我可能要用不同的景别和角度去阐释,最后拿到不同角度丰富的照片,在编辑过程中才能用不同的角度去完成这个报道。至于每一张照片,必须要有典型性: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即使是看起来仅仅是风景照片的,也是包含了指向性很强的内容,具有信息的功能性,而并非简单的漂亮照片。
我拍长城,选题策划是“谁毁了我们的长城?”长城肯定是在逐渐消失,我们就是去考察,长城为什么在消失?带着问题去看。最开始你能知道的就两个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我在拍摄过程中发现长城沿线的传统文化也在加速受到破坏,比如旅游开发,居民迁出,修建各种假景点……在这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很多照片是在呈现这些相关问题。过程是我和编辑一起走,他的策划会给我启发,我在现场也会有我的感受反馈给他,好的合作会是互补的,那种被动的拍摄,体现不出摄影师的水平,作品的水平也不会很高。
另外一个关于江南古村落的选题。这些村落在我看来,最可贵的在于它们还活着。一个村庄,还在被使用着,就是它还活着,如果变成旅游景点了,那这个村庄就死掉了,是标本,是死的建筑。古村落的核心是宗祠,婚丧嫁娶,重要的活动都在宗祠里,我就聚焦在宗祠上,围绕着这个来展开。同时,比较注意村落和自然的关系,因为古人讲究风水,建筑一定是和自然有关系的。专题中的每一张照片,我都是斟酌许久,来选取能反映典型内容的角度。这样一组照片,跑了一个月,去了22个村子,七千多公里,其中有将近20天时间是自己一个人走。这就要求摄影师对这个题目有深入的了解乃至自己独特的认识。
报道影像:与媒体环境息息相关
媒体摄影完成了由胶片到数码的转变。《国家地理》这样的杂志也在压缩成本和周期,不能继续辉煌时期那种现在看来是不计成本的方式制作。而且在我看来,传统的报道摄影,在纸媒这种载体上,胶片时代已经达到顶峰了,现在无非是在重复,甚至是简化。以地理类杂志来说,除非真正终结纸媒,以网络多媒体的方式呈现,新的影像方式才会出现。现在是传统媒体格式和数字化制作之间的尴尬阶段。
现在国内没有这种制作方式的媒体环境,我当时在《华夏地理》做这类选题是一种特殊情况,当时的主编用西方媒体的操作方式来做,有的选题我跑出去10天,成本甚至不到1万元。现在一些国内媒体的制作费用并不少,但是意识不到位。相当多的媒体还是觉得:照片和内容相关,又漂亮,就可以上版,没有图片报道的概念。中国媒体市场化时间太短,在纸媒没有充分成长之间,随着网络,多媒体的时代到来了,只能一直跟着形势走,至于能否真正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还是要看媒体领域内的先行者,他们的意识决定一切。
用湿版摄影再拍古建
中国古建本身体现了古人的世界观、居住观。在我从事报道摄影的时候,是用图片讲故事,告诉你这古建的年代、结构、位置、周围是何种环境、人在这里如何生活、如何利用这个建筑。现在我正在拍摄自己的作品,用湿版摄影的方式拍摄中国古建。表达我个人的感受和意图,是更个性化更深入的表达。我开始去体会中国古人关于生活关于建筑的观念。我这组作品的定位是有古建的风景,古建筑和自然之间有一种和谐之美。
我觉得中国古人的审美和智慧非常高明。在用湿版的方式拍摄古代建筑的时候,我试图从精神层面去体会古人的智慧和境界。湿版的拍摄,你需要在现场将药液涂在玻璃上,因为天气湿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药液在玻璃板上留下的痕迹也不同,影像上同时保留着拍摄时的天气状况信息,有非常丰富的信息在上面。我是觉得我在用我的手工记录先人的手工,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
More from my site
原创文章,作者:单反相机入门教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anfanjiaocheng.com/gujianzhusheying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