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磅礡的全景、富戏剧性的中景、精细入微的特写……一部电影该在什么时机,用什么样的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镜头语言,呈现给观众呢?如果描述的技巧不当,会让观众的注意力涣散甚至昏昏欲睡,在你清醒的同时也是戏院散场之时,而这部片演了些什么,也说不上来。在步出电影院之际,常会听到有些人说花钱来看烂片的,为了降低这个情节的发生,下面要来和大家聊聊不同的镜头距离与主题数量的变化,对电影的故事走向中有何决定性的影响。
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造就主体在萤幕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区别,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远至近分别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及特写。若有心观察早期的电影,会发现摄影机距离变化并不多,在1918年前甚至还没有“特写镜头”的出现。
大卫·格里菲斯是第一位在电影上使用特写镜头的导演,大胆的镜头开创手法也被誉为“美国电影之父”,著名作品有《一个国家的诞生》。
单人镜头
顾名思义整个画面中只有单一人物的镜头,这种电影镜头可说是主要角色的特权之一。越多单人镜头,越可以感受到重点描述的对象,此镜头的优点是注意力不易分散,能让观众马上清楚谁是焦点,但使用太多很容易枯燥乏味,过于单调,相信很少有人会愿意整场戏看了二三小时只有一个人物在那儿晃动吧!
现今的电影几乎会和其它不同类型的镜头做组合变换,有时大牌演员互演对手戏档期无法配合时,会有当天A可以前来,B却不能前往拍摄现场的时侯,拍摄方式其实也是单人镜头的运用,有些明明看似二人在对话,但却用单人近景或特写的画面来呈现,这其实是分开拍摄在后期剪接完成的。
其实只有单一人物的镜头,反而得更花心思构图,以免布局显得过得简单,这个镜头取自电影《听说》。
单人全景镜头
全景是最接近平常肉眼所看到的场景,在电影中用来表现场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动作,虽然人物从头到脚几乎都包含在画面内,但绝不是要角色呆呆傻傻的站在那让人拍,这种全景真正的特色与魅力是建立在人物与周围的空间。
全景会让观众意识到画面中四季的变幻,是早晨或黄昏,在室内或室外?举例来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披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驾着小船,独自在白雪纷飞的寒江上垂钓。若拍摄画面用特写,我们可能只能看到个老渔翁或某个景色的局部画面,但把镜头拉远点,多带点环境和整体动作,就看到一个渔翁独自在皑皑白雪中垂钓,既写意又抒情。
使用全景镜头,背景会占据较多的画面以外,和观众的视觉与心理距离也较遥远,会显得人物充满单独渺小与寂寞感,这个镜头取自电影《海角七号》。
另外一些特技动作的惊险场面,也爱用全景镜头,除了用来表现环境的险恶以外,使用替身也较难被识破,拍摄距离远依稀可以看到肢体动作,再远的话,脸孔已经较难辨识了。
人眼焦距固定120度,集中注意力时约为五分之一,即24度,所以我们虽然看的范围很广,但却不见得都看进去了,因此全景画面包含很多细节时,你会发现电影镜头的移动速度会很缓慢,例如一些富丽堂皇或壮观的景色,镜头就慢慢的推移,为了让观众能看的更清楚。
这个全景镜头强调全身的肢体动作展现,这个镜头取自电影《翻滚吧!阿信》。
这个并非单人全景镜头,特别提出来是因为一样的体操动作但巧妙运用在不同的时空背景,在剧中就变得荒谬和搞笑,像是穿着西装在田里种菜一样,不同的背景和服装的组合设计,其实在视觉和认知上是充满冲突性的,这个镜头取自电影《翻滚吧!阿信》。
单人中景镜头
取景范围是腰部或膝盖上方的镜头,但注意拍摄不要正好卡在膝盖,摄影相当忌裁切在关节处,因为整个影像在收边处会有被切断的感觉。若全景适合表现场景,中景则适合表现在事件。因为和全景相比,在视觉上又靠近人物主体,观众能更看清楚人物的肢体动作,可清楚明白角色正在做的事情。
演员在剧中的穿着与肢体动作,观众可以感受到此角色的性格、气质等。例如,衣着华丽者自我显示欲强。其实在一部戏中同个角色随着戏剧内容的改变时,衣着上会有变化,穿衣风格的更改,也代表了心态上的转换。
可以认真观察自己或他人的照片,不同年纪和时期会酷爱某种穿搭,例如电影《翻滚吧!阿信》主角从一开始身着体操服的运动选手到变成街头混混的打扮,有时电影不用任何言语,甚至不用浮夸的表情演出,从服装就可以透露一切了。
头上戴着游泳镜手上拿着潜水鸭蹼鞋,观众可以感受到小朋友在幻想的空间里游泳,这个镜头取自电影《囧男孩》。
画面中只有一个小女孩,但若仔细观察,竹竿挂的衣服和花色可推断是位老阿嬷所有,背景是早期的建筑,观众可以隐约感觉到也许这想讲述的是祖孙在乡下间的故事,这个镜头取自《生命无限公司》。
单人近景镜头
取景范围从胸口或腹部以上拍摄的镜头,观众可以开始看得相当清楚,演员脸上任何表情,眼神的流转,此种镜头也主要用在人物的表情反应,另外这种画面的距离,是我们和朋友与熟人对话的距离,所以会在心理形成某种亲切感,甚至感同身受。
认真研究东西方不同国家的电影,可以感受到亚洲电影在表情上的反应是较为保守内敛的,喜怒不易形于色,所以莫怪西方电影都把东方人塑造出一堆面无表情的角色,因为在他们眼中,那简直是神秘到高深莫测。
不过,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有时这甚至是更细腻的表现,例如,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是皮笑肉不笑,女生不能太露骨地表现自己的好意,所以明明很在意,却还要假装冷漠,或明明气到极点却要装出没有表情……由此可知,察言观色是很有学问的技巧。
在迎接最悲伤的死亡时,他们嘴角却都带着一抹微笑,这代表是解脱还是满足,留给观众一种无限的想像空间,这个镜头取自电影《艋舺》。
单人特写镜头
拍摄范围在人体肩膀以上,脸部的表情,某动作的细节或是重要的物体,会让观众能快速发现某个细节。和全景镜头比较起来,特写画面的时间其实很短,电影利用这些局部画面,来暗示情感反应,也许是一滴滑落的眼泪,或是慌张的咬指甲。
因此特写画面并不局限在脸部表情上,从肢体动作中泄露出的讯息往往比表情反应还来得真实,常用在剧情中的关键时刻。特写不能过度滥用,正确来说特写画面接近人眼从放大镜看出去的效果,所以又被称为“细节镜头”。
这个特写我们看不到主角的脸,但可以从流血的手感受到他伤的很重,除了强调重点以外,特写也让观众想像画面以外的空间,这个镜头取自电影《诡丝》。
相信每个人在重复看同一部喜爱的电影时都会注意到很多之前没留意的细节,只是几个镜头距离的变化就可以谈怎么多,可见摄影本身是一门“看”的艺术。朋友们下次看电影时可以分析一下这些镜头的运用以及含义,将电影和摄影融会贯通。
More from my site
原创文章,作者:单反相机入门教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anfanjiaocheng.com/danrenjingtou